桑根的功效与作用
摘要:
桑根
拼音名:Sang Gen
别名:桑树根。
中药桑根为桑科植物桑树的根。全年均可挖取,除去泥土和须根,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5米。树皮灰白色,有条状浅裂;根皮黄棕色或红黄色,纤维性强。单叶互生;叶柄长l-2.5厘米;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20厘米,宽4~10厘米,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有短毛,腋间有毛,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网状,背面较明显;托叶披针形,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状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长l-2厘米,被毛,总花梗长5~10毫米;雄花序长1~2.5厘米,下垂,略被细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头2裂。瘦果,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合果,长l-2.5厘米,初时绿色,成熟后变肉质,黑紫色或红色。种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药材性状
根圆柱形,粗细不一,直径通常2~4厘米。外皮黄褐色或橙黄色,粗皮易鳞片状裂开或脱落,可见横长皮孔。质地坚韧,难以折断。切面皮部白色或淡黄白色,纤维性强;木部占绝大部分,淡棕色,木纹细密。气微,味微甘,苦。
药理作用
桑树根的乙醇及丙酮浸出液在体外有抑制真菌的作用 。
性味与归经
味微苦;性寒;归肝经。
功效与作用
清热定惊;祛风通络。主治惊痫;目赤;牙痛;筋骨疼痛。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煎水洗。
药材处方
- 《上海常用中草药》治风湿痛,跌打损伤,高血压: 桑树根五钱至一两,大剂可至二两。水煎服。
- 《闽南民间草药》治赤眼: 鲜桑根一两。洗净,水适量煎服,或煮猪肝于早晨服。
- 《肘后方》治血露不绝:锯截桑根取屑五指撮,取醇酒服之, 日三。
- 《补缺肘后方》中蜀椒,蜈蚣毒:煮桑根汁解之。
各家论述
- 《日华子本草》:研汁,治小儿天吊,惊痫客忤;敷鹅口疮。
- 《岭南采药录》:去骨节风痰。
- 《南京民间药草》:治筋骨痛,高血压。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