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药的功效与作用
摘要:
黄山药
拼音名:Huang Shan Yao
别名:黄姜,姜黄草,知母山药,小哨姜黄,老虎姜。
中药黄山药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黄山药的根状茎入药。秋季采集,洗净晒干。
原形态
黄山药,缠绕藤本;根状茎横生,圆柱状,表面着生稀疏须根。茎左旋,平滑。单叶互生,叶片三角状心形,干燥后表面栗褐色或黑色,两面近于无毛。花雌雄异株,雄花序穗状,多分枝,常延长成圆锥花序;雄蕊 6,着生于花被筒的基部,药背着;雌花序穗状,花稀疏排列。蒴果成熟后反曲下垂,具3翅,翅近半月形,顶端截形或微凸,基部狭圆,表面密被紫褐色斑点。种子近半圆形,四周围有膜状的翅。 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生于海拔1000~3500米山坡灌木林下。根状茎含薯蓣皂苷配基,是合成激素类药物的原料。
性味与归经
味甘,微辛,性平。
功效与作用
解毒消肿,止痛。主治胃痛,跌打损伤;外用治淋巴结结核。
使用方法
0.5~1两,外用适量,研粉调敷患处。
备注
云南玉溪的黄山药为同属植物三角叶薯蓣Dioscorea prazeri Prain et Burk.,亦以根状茎入药,功能祛风除湿,止痛。
摘录于
《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