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根的功效与作用
摘要:
韭根
拼音名:Jiu Gen
英文名:root and blub of Tuber Onion
别名:韭菜根。
中药韭根为百合科植物韭的根。全年均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韭,多年生草本,高20~45厘米。具特殊强烈气味。根茎横卧,鳞茎狭圆锥形,簇生;鳞式外皮黄褐色,网状纤维质。叶基生,条形,扁平,长15~30厘米,宽1.5~7毫米。总苞2裂,比花序短,宿存;伞形花序簇生状或球状,多花;花梗为花被的2~4倍长;具苞片;花白色或微带红色;花被片6,狭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4.5~7毫米;花丝基部合生并与花被贴生,长为花被片的4/5,狭三角状锥形;子房外壁具细的疣状突起。蒴果具倒心形的果瓣。花,果期7~9月。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 韭菜鳞茎中中主要含有蒜氨酸(alliin),蒜氨本身无抗菌作用,但在大蒜酶作用下可转变成大蒜辣素而显示强大的抗菌作用,抗菌范围广,对多种革兰阳性,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对真菌,立克次体及阿米巴原虫也有效。
溶血作用 韭菜鳞茎中所含的皂甙有很强的溶血作用,因皂甙与血中胆固醇的亲和力特别强,可形成分子络合物作用于红细胞表面尖脂质而破坏红细胞之故。
祛痰作用 皂甙能刺激胃粘膜,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粘膜分泌增加而显示祛痰作用。
性味与归经
味辛;性温;归脾;胃经。
功效与作用
温中;行气;散瘀;解毒。主治里寒腹痛;食积腹胀;胸痹疼痛;赤白带下;衄血;吐血;漆疮;疮癣;跌打损伤。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鲜者30~60克;或捣汁。外用:捣敷;或温熨;或研末调敷。
用药宜忌
阴虚内热及疮疡,目疾患者忌服。
药材处方
- 《千金方》治小腹胀满:韭根汁和猪脂煎,细细服之。
- 《海上仙方》治赤白带下:韭根捣汁,和童尿露一夜,空心温服。
- 《千金方》治鼻衄:韭根,葱根同捣,枣大,内鼻中,少时更着。
- 《经验方》治五般癣疮:韭根炒存性,捣末,以猪脂油调,敷之,三度差。
各家论述
- 《别录》:主养发。
- 《本草拾遗》:捣根汁多服,主胸痹骨痛不可触者。
- 《纲目》:功用与韭叶相同。
- 姚可成《食物本草》:治诸癣。
- 《医林纂要》:大补命火,去瘀血,续筋骨,逐陈寒,疗损伤;加酒服之,回阳救急。
- 《分类草药性》:治风热,消食积,明目清昏,补遗精,止鼻血,清虚火,搽疳疮,熏喉蚁痒。
- 《现代实用中药》:治吐血及衄血,又捣汁涂漆疮。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