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地榆的功效与作用
56
2025-03-13
摘要:
拼音名:Di Yu
英文名:Garden Burnet Root,Root of Garden Burnet,Root of Longleaf Garden Burnet
别名:酸赭,豚榆系,白地榆,鼠尾地榆,西地榆,蕨苗参,红地榆,岩地芨,血箭草,黄瓜香,地芽,野升麻,马连鞍,花椒地榆,水橄榄根,线形地榆,水槟榔,山枣参。
中药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长叶地榆的根。播种2,3年春,秋季均可采收,于春季发芽前,秋季枯萎前后挖出,除去地上茎叶,洗净晒干,或趁鲜切片干燥。
地榆,茎直立,有棱,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基生叶为羽状复生,小叶4~6对;叶柄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小叶片有短柄;托叶膜质,褐色,外面无毛或稀疏腺毛;小叶片卵形或长圆形,长1~7厘米,宽0.5~3厘米,先端圆钝,稀急尖,基部心形至浅心形,边缘有多数粗大,圆钝的锯齿,两面无毛;茎生叶较少,小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狭长,基部微心形至圆形,先端急尖,托叶大,革质,半卵形,外侧边缘有尖锐锯齿。穗状花序椭圆形,圆柱形或卵球形,直立,长1~3(-4)cm,径0.5~1厘米,紫色至暗紫色,从花序顶端向下开放;苞片2,膜质,披针形,先端渐尖至骤尖,比萼片短或近等长,背面及边缘有柔毛;裂片4,椭圆形至宽卵形;先端常具短尖头,紫红色;雄蕊4,花丝丝状与萼片近等长,柱头先端盘形。瘦果包藏在宿存萼筒内,倒卵状长圆形或近圆形,外面4棱。花期7~10月,果期9~11月。
长叶地榆,本变种与正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基生叶小叶带状长圆形至带状披针形,基部微心形,圆心形至宽楔形;茎生叶较多,与基生叶相似,但更长而狭窄。花穗长圆柱形,长2~6厘米,径0.5~1厘米;雄蕊与萼片近等长。花,果期8~11月。
地榆,根圆柱形,略扭曲状弯曲,长18~22厘米,直径0.5~2厘米。有时可见侧生支根或支根痕。表面棕褐色,具明显纵皱。顶端有圆柱状根茎或其残基。质坚,稍脆,折断面平整,略具粉质。横断面形成层环明显,皮部淡黄色,木部棕黄色或带粉红色,呈显着放射状排列。气徽,味微苦涩。
长叶地榆,根圆柱形,常弯曲,长15~26厘米,直径0.5~2厘米。有时支根较多,表面棕褐色,质较坚韧,不易折断。折断面细毛状,可见众多纤维。横断面形成层环不明显,皮部黄色,木部淡黄色。不呈放射状排列。气弱,味微苦涩。以条粗,质坚,断面粉红色者为佳。
止血作用 以地榆粉或炒炭地榆粉5克/千克给小鼠灌胃,出血时间分别缩短31.9%和45.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但地榆粉和炒炭地榆粉之间则无统计学差异。给家免以地榆粉或炒炭地榆粉2克/千克灌胃,两者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凝血时间均缩短25%。由于炒炭可使地榆缩合鞣质几乎完全破坏,故其止血作用并非完全由鞣质所致。但也有报告认为地榆煎剂小鼠灌胃给药也可使断尾出血,凝血时间缩短,而去除鞣质后该作用消失,故认为其止血作用与鞣质有关。另外,地榆中的鞣质及其多元酚对纤维蛋白溶酶有强的抑制作用。地榆成分3,3’,4~三-O-甲基并没食子酸有止血作用。
抗炎作用 腹腔注射地榆水提取剂400毫克/千克或醇提取剂650毫克/千克,对大鼠甲醛性足跖肿胀均有抑制作用;腹腔注射水提取剂500毫克/千克能抑制巴豆油合剂对小鼠耳郭致肿作用,800毫克/千克腹腔注射对前列腺素E1引起的大鼠皮肤徽血管通透性增加呈明显抑制作用;水提取剂750毫克/千克及酸提取剂800毫克/千克对大鼠棉球肉芽肿有显着抑制作用。地偷抗炎作用的有效成分为3,3’,4~三-O-甲基并没食子酸。小鼠耳部涂抹地输鞣质4毫克,显着抑制巴豆油诱发的耳郭肿胀,口服此化合物1克/(kg·d),连续4d也有效抑制巴豆油诱发的耳郭肿胀。
促进伤口愈合 给大鼠造成背部皮肤伤口。10%地榆水提取剂每日涂抹伤口1次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促进伤口早期愈合作用。以85~95℃热水造成犬或家兔皮肤Ⅱ-Ⅲ度锈伤,外用炒地榆粉有显着疗效,可使渗出减少,组织水肿减轻,感染与死亡率降低,并使恢复加速。实验证明,地榆中儿茶类鞣质的疗效远不如地榆,而地榆的收敛作用比地榆中儿茶类鞣质要小得多,地偷在去神经组织上对烧伤的疗效比没有去神经组织上的疗效差些,说明地榆的上述作用并非单纯由于所含鞣质所致。
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表明地榆对大肠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有抗菌作用;地榆的乙醇浸液,在试管内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曾发现地榆有抗噬菌体作用,能灭活噬菌体且抑制噬菌体在菌体内繁殖,但并不阻止噬菌体与细菌吸附。
镇吐作用 以地榆水煎剂3克/千克给鸽灌胃每日2次,连用2d可抑制洋地黄引起的催吐作用,其镇吐效果与肌注0.25毫克/千克氯丙嗪相仿;但不能抑制阿朴吗啡引起的犬呕吐反应。
其他作用 体外实验地偷对人子宫颈癌JTC-26株有抑制作用。雌性小鼠或豚鼠口服地榆饲料,可致性周期延长,这一作用与脑垂体促性腺激素无明显关系。小鼠口服地榆鞣质20毫克/千克明显对抗氨基匹林合并亚硝酸钠(NaNO2)引起的急性肝损伤,2.5μm/ml明显抑制O2的产生,60μg/ml显着对抗过氧化氢(H2O2)诱发的溶血,160μg/ml对羟自由基(OH)有明显清除作用。
毒性 急性毒性试验以地榆水提剂或醇提剂给小鼠灌胃2.5克/千克,观察7d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水提溶液及醇提溶液小鼠腹腔注射LD50分别为1.60±0.29克/千克和2.17±0.49克/千克。说明地榆口服毒性极小。大鼠每日口服水提取物(1:3)20毫升/千克,共10d,未见明显中毒症状,但在给药5~10d作肝穿刺检查,发现脂肪浸润的细胞数较对照组有所增加。
大鼠每天灌服水提取物(1:3)20毫升/千克,共10天,未有明显中毒症状,但在给药第5及第10天,作肝穿刺检查,发现脂肪浸润的细胞数较对照组有所增加。大鼠每天ig水提物(1:3)20毫升/千克,共10天,未有明显中毒症状,但在给药第5天及第10天作肝穿刺检查,发现脂肪浸润的细胞数较对照组有所增加。
他榆根横切面:木栓细胞8~9列,排列整齐。皮层细胞1~3列,常切向延长。韧皮部宽广,筛管群可见,韧皮纤维常单个散在,壁厚,腔小,多木化。形成层呈环状,由2~4列细胞组成。木质部导管稀疏,集成3~5束,导管周围有木纤维,壁厚,常3~5成群,射线细胞放射状排列,多为单列长圆形细胞,初生木质部四原型。薄壁细胞中充满淀粉粒,有些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
长叶地榆根横切面:木栓层由数列排列整齐的细胞组成。皮层较宽,纤维多见,常单个散在。韧皮纤维众多,散在或成束,直径7~24μm,非木化。形成层环状弯曲。木质部较发达,导管直径达87μm,导管周围有较多纤维。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与草酸钙簇晶。
理化鉴别:取地榆粉末2克,加乙醇20毫升,加热回流约10分钟,滤过,滤波滴加氢试液调节pH至8~9,滤过,德液蒸干,残渣加水10毫升使溶解,滤去不溶物,取滤液5毫升,蒸干后,加醋酐1毫升与硫酸2滴,溶液显红紫色,放置后变为棕褐色。
薄层色谱:取地榆粉末0.2克,加甲醇2毫升,水浴温热8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加正丁醇1毫升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没食子酸与地榆皂甙(Ziyu-glycoside I)作对照品,加正丁醇制成每1毫升各含5毫克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6:3:1,下层)展开10厘米。取出,晾干。用碘蒸气显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味苦酸;性寒;无毒;归肝;肺;肾;大肠经。
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带下,疮痈肿痛,湿疹,阴痒,水火烫伤,蛇虫咬伤。
内服:煎汤,6~15克;鲜品30~120克;或入丸,散,亦可绞汁内服。外用:适量,煎水或捣汁外涂;也可研末掺或捣烂外敷。
虚寒者忌服。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