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三棱的功效与作用
64
2025-03-21
摘要:
拼音名:San Leng
英文名:Common Burreed Rhizome,Rhizome of Common Burreed
别名:京三棱,光三棱,红蒲根。
中药三棱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细叶黑三棱,小黑三棱的块茎。秋,冬二季均可采收,挖取块茎后,去掉茎叶及须根,洗净,削去外皮,晒干。
黑三棱,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茎横走,下生粗而短的块茎。茎直立,圆柱形,光滑。叶丛生,2列;叶片线形,长60~95厘米,宽约2厘米,先端渐失,基部拖茎,下面具1条纵校。花茎由叶丛中抽出,单一,有时分枝;花单性,雌雄同株,集成头状花序,有叶状苞片;雄花序位于雌花序的上部,直径约10毫米,通常2~10个;雌花序直径12毫米以上,通常1~3个;雄花花被片3~4,倒披外形,雄蕊3;雌花有雌蕊1,罕为2,子房纺锤形,花柱长,柱头狭披针形。聚花果直径约2厘米,核果倒卵状圆锥形,长6~10毫米,径4~5毫米,先端有锐尖头,花被宿存。花期6~7月,果期7~8月。生于池沼或水沟等处。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及陕西,宁夏,甘肃,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细叶黑,本种与黑三陵的主要区别在于:植株较矮小,根茎短,块茎较小,茎直立,纤细,叶片决条形,长达65厘米,宽2.5~4毫米,中脉明显 雌花序1~2(-3)个,无模,球形,直径约8毫米,雌花密集,花被叶膜质,倒卵形或狭倒卵形,长1.5~2.5毫米 ,雌蕊长约3.5毫米,子房狭长,上部变细成花注,柱头狭长圆形;雄花序通常7个左右,本月茎或分校预部,谁花密集,花被片3,膜质,狭匙形或匙状条形术1.5~2毫米,雄蕊3,长2~3毫米,有长花丝。
小黑三棱,本种与前两种的主要区别在于:茎不分校,通常无根茎,块望较小。叶片狭条形,长达60厘米,宽5~8毫米,中脉明显。雌花序2~4(-6)个,最卜面的1~2个有便,球形,直径约8毫米,雌花密储,花被片3~4,狭匙形,有不整齐小齿,雌蕊纹外向锤形,长约5毫米,花柱长约2毫米,柱头钻形;雄蕴含序5~7个,雄花密集,花被片膜质,近狭条表,长约3毫米,雄花长达5毫米。聚花果直径约1.5厘米;果实纺锤形,先端渐狭,有宿存花被片。
此外,在吉林,安徽和江苏等省的个别地区用莎草科植物荆三棱的块茎作三棱商品收购。
黑三棱块茎圆锥形或倒卵形,略扁,上圆下尖,下端稍弯曲,长2~10厘米,直径2~4厘米。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刀削痕,顶端有茎痕;须根痕点状,略呈横向环状排列,两侧的须根浪较粗。体重,质坚实,难碎断,入水下沉。碎断面灰黄色或浅棕色,稍平坦,有多数散在的小点及条状根纹。气微,嚼之略苦涩,微麻辣。以体重,质坚实,黄白色者为佳。
细叶黑三棱与黑三棱相似,推块茎较小。
小黑三校三棱与黑三棱相似,但块茎较小。
显微鉴别:黑三陵,块茎横切面:残存的皮层为通气组织,有较大的细胞间隙,内皮层为1列切向延长的细胞,有的细胞内壁及侧壁增厚。中柱薄壁细胞类多角形,壁略厚,维管束周木型或外韧型,星散排列,外有维管束鞘纤维,导管及纤维非木化。薄壁细胞间散有多数分泌细胞。薄壁细胞含有多数淀粉粒。在残存的皮层细胞中偶见草酸钙簇晶。
对家兔离体小肠运动的影响 三棱水煎者沸30分钟,制成含生药75%的煎剂,在100毫升保养液中加入三棱煎剂0.2毫升,观察对离体肠管的影响,实验重复8次,结果表明,三棱可引起肠管收缩加强,紧张性升高,但其作用可被不同浓度的阿托品所拮抗。对离体兔子宫也有兴奋作用。
对大白鼠血液凝固的影响 大鼠体重200±50克左右,禁食(不禁水)14~15小时,ig三棱煎剂6~8毫升,连续2次,间隔1.5小时,总量相当中药15~20克,给药后1.5h,麻醉后自颈总动脉放血。对照组用自来水。观察药物对体外血栓形成的时间,长度,重量,血小板计数和聚集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的影响,结果见表1~4。有报道用小鼠做三棱的活血作用,结果表明三棱水煎剂ig给药(每只相当生药10克),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血栓形成时间,缩短血栓,长度和减轻重量的作用,还有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致活酶的趋势,降低全血粘度。其结果对传统的活血化瘀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验中还发现荆三棱(Scirpusyagara)的抑制血栓形成,降低全血粘度的作用强于三棱,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作用,则三棱强于荆三棱。
三棱水煎剂(4克生药/ml)ig给药,NIH小鼠10只,剂量480克生药/千克,连续7日,ig后活动减少,静卧不动,d2恢复正常,未见死亡;ig给药,观察7d,LD50为233.3±9.9克生药/千克。死亡前出现短暂的抽搐,惊跳,呼吸抑制而死亡。
味辛;涩;凉;归肝;脾经。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主治症瘕痞块;瘀滞经闭;痛经;食积胀痛;跌年伤痛。
内服:煎汤,5~10克;或入丸,散。
气虚体弱,血枯经闭及孕妇忌服。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