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豆子的功效与作用
摘要:
苦豆子
拼音名:Ku Dou Zi
英文名:all-grass of Foxtail-like Sophora
别名:布亚。
中药苦豆子为豆科植物苦豆子的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打下种子,晒干。
原形态
苦豆子,灌木,枝多成帚状,密被灰色平伏的绢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6~15厘米;小叶15~25,灰绿色,长圆形,长1.5~2.5厘米,宽7~10毫米,叶两面及叶轴均被绢毛,顶端小叶较小,带革质,先端钝,基部近圆,托叶小,钻形,宿存。总状花序顶生,长12~15厘米;花密生;萼钟状,长约8毫米,萼齿短三角状,密生平贴绢毛;花冠蝶形,黄色,较萼长2~3倍,旗瓣先端微凹,基部渐窄或具爪,翼瓣具耳;雄蕊10,1/3~1/4合生。荚果串珠状,长3~7厘米,密生短细而伏的绢毛。种子多数,淡黄色,卵形。花期6月,果期7~8月。
药理作用
苦参碱,槐果碱,槐定碱静脉注射,可引起动物血压先升后降;对温血,冷血动物之离体心脏有兴奋作用;对末梢及内脏血管可引起收缩。对血压之作用以苦参碱为强,而对心脏,血管之作用则苦参碱较槐果碱,槐定碱为弱。其他作用参见苦参条。
性味与归经
味苦;性寒;有毒;归心;肺经。
功效与作用
清热燥湿;止痛;杀虫。主治痢疾;胃痛;白带过多;湿疹;疮疖顽癣。
使用方法
内服:炒黑研末,每次5粒。外用:适量,研末,煎水洗;或用其干馏油制成软膏搽。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