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眼果壳的功效与作用
摘要:
凤眼果壳
拼音名:Feng Yan Guo Ke
英文名:Pericarp of Common sterculia
别名:凤眼果荚,苹婆壳。
中药凤眼果壳为梧桐科植物苹婆的果壳。秋季采成熟的果实,剥取外壳,晒干。
原形态
苹婆,乔木,高达10米。树皮黑褐色,小枝幼时略被星状毛。叶互生;叶柄长2~3.5厘米;叶片薄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长8~25厘米,宽5~15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圆或钝,两面均无毛。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披散,长达20厘米,有短柔毛;花单性,无花冠;花萼淡红色,钟状,外面被短柔毛,5裂,裂片条状披针形,先端渐尖且向内曲,在先端互相粘合,与钟状萼筒等长;雄花较多,雌雄蕊柄弯曲,无毛,花药黄色;雌花较少,略大,子房圆球形,有5条沟纹,密被毛,花柱弯曲,柱头5浅裂。蓇葖鲜红色,厚革质,长圆状卵形,长约5厘米,宽约2~3厘米,先端有喙,每果内有种子1~4颗。种子椭圆形或长圆形,黑褐色,直径约1.5厘米。花期4~5月,但少数植株在10~11月常可第2次开花。
药材性状
果壳呈长圆状卵形,或瓢状,顶端有喙。长约5厘米,宽2~3厘米,外表暗红棕色。厚革质,气微,味淡。
性味与归经
味甘;性平;归小肠经。
功效与作用
活血行气。主治血痢;小肠疝气;痔疮;中耳炎。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10~30克;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广东中药》:研末外敷治烂耳,煅灰冲酒饮治小肠疝气,煎水洗痔疮。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