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的功效与作用
摘要:
糯米
拼音名:Nuo Mi
英文名:Polished Glutinous Rice
别名:稻米,元米,江米。
中药糯米为禾本科植物稻(糯稻)的去壳种仁。用机器除去稻壳,取其种仁。
原形态
稻 一年生栽培植物。秆直立,丛生,高约1米左右。叶鞘无毛,下部者长于节间;叶舌膜质而较硬,披针形,基部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相结合,长5~25毫米,幼时具明显的叶耳;叶片扁平,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6~15厘米。圆锥花序疏松,成熟时向下弯曲,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长6~8毫米,含3小花,下方两小花退化仅存极小的外稃而位于1两性小花之下;颖极退化,在小穗柄之顶端呈半月形的痕迹;退化外稃长3~4毫米,两性小花外稃,有5脉,常具细毛,有芒或无芒,内稃3脉,亦被细毛;鳞被2,卵圆形,长1毫米;雄蕊6;花药长2毫米;花柱2枚,筒短,柱头帚刷状,自小花两侧伸出。颖果平滑。花,果期6~10月。
药材性状
长籽型 长椭圆形,略扁,长4~5毫米,宽1.5~2毫米。一端钝圆,另端歪斜,有胚脱落的痕迹。表面浅白色,不透明,平滑。质坚硬,断面粉性。蒸煮后韧性极强,有光泽。气微,味甘。
圆籽型 籽粒较短圆,长3~4毫米,宽1.5~2.5毫米。余同长籽型。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淀粉粒为单粒和复粒。单粒淀粉多为多面体,脐点,层纹不明显,少数为圆形或半球形。复粒淀粉有多数分粒。
药材鉴别
取糯米粉末或在糯米剖面上滴加碘-碘化钾溶液,显棕红色。与粳米和灿米相区别。
性味与归经
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与作用
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缩尿;剑汗;解毒。主治霍乱吐逆;消渴尿多;脾胃虚寒泄泻;自汗;痘疮;痔疮。
使用方法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内服:煎汤,30~60克;或入丸,散;或煮粥。
用药宜忌
脾肺虚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食之最能发病成积。《纲目》
药材处方
- 《三因方》梅花汤:治三消渴利:糯谷(旋炒作爆董)。桑根白皮(厚者,切细)等分。上每用秤一两许,水一大碗,煮取半碗,渴则饮,不拘时。
- 《纲目》治自汗不止:糯米,小麦麸(同炒)。为未,每服三钱,米饮下,或煮猪肉点食。
- 《刘长春经验方》治久泄食减:糯米一升。水浸一宿,沥干,慢炒熟,磨筛,人怀山药一两。每日清晨用半盏,人砂糖二匙,胡椒未少许,以极滚汤调食,大有滋补,久服令人精暖,有子。
- 《经验良方》治下痢禁口:糯谷一升。炒出白花,去壳,用姜汁拌湿,再炒力未,每服一匙,汤下,三服。
- 《纲目》治虚劳不足:糯米人猪肚内蒸干,捣作丸子,日日服之。
- 《摄生众妙方》治腰痛:糯米一,二升。炒极热,盛长袋中,缚于痛处,细研八角茵香三钱,以盐酒随时服之。
- 《圣惠方》治妊娠胎动,腹痛;或下黄赤汁:糯米一·分,黄舍一两(钝),笃劳一两(挫)。上药,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三分,去滓,不计时候,分温三服。
- 《普济方》 治小儿头上生疮及肥疳疮:糯米饭烧灰,人轻粉,清油调敷。
各家论述
- 《别录》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
- 《四声本草》:主痔疾,(糯米)以骆驼脂作煎饼服之,空腹与服。
- 孙思邈:脾病宜食,益气止泄。
- 孟诜:治霍乱后吐逆不止,清水研一碗,饮之。
- 《本草拾遗》:主消渴。
- 《食性本草》:能行荣卫中血积。解完青毒。
- 《纲目》: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