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蹄草的功效与作用
摘要:
野马蹄草
拼音名:Ye Ma Ti Cao
英文名:Herb of Rush-like Bulrush
中药野马蹄草为莎草科植物萤蔺的全草。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
萤蔺,多年生草本,高25~60厘米。根茎短。秆丛生,圆柱形,有时有棱角,基部有2~3叶鞘,无叶片。苞片1,为秆的延长,直立长5~15厘米,小穗2~5,聚成头状,长圆状卵形,长8~17毫米,宽3.5~4.5毫米,棕色或浅棕色,有多数花;鳞片宽卵形或卵形,长约4厘米,近纸质,先端钝圆,有锐尖,背面有1脉,两侧有深棕色条纹,下位刚毛5~6条,长于或短于小坚果,有倒刺;雄蕊3;柱头2,少有3。小坚果宽倒卵形,平凸状,长约2毫米,熟时黑褐色,稍皱缩,有光泽。花,果期7~11月。
性味与归经
味甘;淡;性凉;归肺;膀胱;肝经。
功效与作用
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消积开胃。主治肺痨咳血;麻疹热毒;牙痛;目赤;热淋;白浊;食积停滞。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60~120克。
药材处方
- 治麻痘热毒:野马蹄草四两,冰糖二两。煎汤当茶饮。
- 治赤眼:野马蹄草二两。煎汤服。
- 治火盛牙痛:野马蹄草二两,拦路蛇一两。煎汤饮并含漱。
- 治肺痨咳血:野马蹄草二两,冰糖一两。煎汤服。
- 治白浊:野马蹄草,车前草,地榆,桑树浆。枫树浆各适量,煎汤服。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