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花的功效与作用
170
2025-07-31
摘要:
拼音名:Ju Hua
英文名:Chrysanthemum
别名:节华,日精,女节,女华,女茎,更生,镘头菊,簪头菊,甜菊花,药菊,周盈,傅延年,阴成,甘菊,真菊,金精,金蕊。
中药菊花为区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11月初开花时,待花瓣平展,由黄转白而心略带黄时,选晴天露水干后或午后分批采收,这时采的花水分少,易干燥,色泽好,品质好。采下鲜花,切忌堆放,需及时干燥或薄摊于通风处。加工方法因各地产的药材品种而不同;阴干,适用于小面积生产,待花大部开放,选晴天,割下花枝,捆成小把,县员通风处,经30~40d,待花干燥,后摘下,略晒;晒干,将鲜菊花薄铺蒸笼内,厚度不超过3朵花,待水沸后,将蒸笼置锅上蒸3~4分钟,倒至晒具内晒干,不家翻动;烘干,将鲜菊铺于烘筛上,厚度不超过3厘米,用60℃炕干。
菊,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柔毛。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卵形至披针形,长5~15厘米,羽状浅裂或半裂,基部楔形,下面被白色短柔毛。头状花序直径2.5~20厘米,大小不一,单个或数个集生于茎枝顶端;总苞片多层,外层绿色,条形,边缘膜质,外面被柔毛;舌状花白色,红色,紫色或黄色。瘦果不发育。花期9~11。
毫菊,头状花序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房形,直径1.5~3厘米。总苞碟状,总苞片3~4层,卵形椭圆形,草质,黄绿色或褐绿色,外被柔毛,边缘膜质,花托半球形,无托片或托毛。舌状花数层,雌性,位于外围,类立色,劲直,上举,纵向折缩,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多数,两性,位于中央,为舌状花所限藏,黄色,先端5齿裂。瘦果不发育,无冠毛。体轻,质柔润,干时松脆。气清香,味甘,微苦。
滁菊,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2.5厘米。舌状花白色,不规则扭曲,内卷,边缘皱缩,有时可见淡褐色腺点;管状花大多陷藏。
贡菊,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2.5厘米。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斜升,部反折,边缘稍内卷而皱缩,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少,外露。
杭菊,碟形或扁球形,直径2.5~4厘米,常数个相连成片。舌状药类白色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能常无腺点;管状花多数,外露。
以花朵完整不散瓣,色白(黄),香气浓郁,无杂质者为佳。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菊花水煎醇沉制剂对离体兔心有显着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于接近心插管的恒压灌流液中注入1克生药时,可使2分钟内冠脉流量增加约62%,并使心率平均减慢20%左右。较大剂量对在位犬心,亦可致冠脉流量平均增加40%左右,心肌耗氧量平均增加27%。对电刺激兔中枢神经引起的缺血性心电图ST段压低有减轻作用,心率无变化或减慢,与离体兔心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对实验性冠脉粥样硬化兔的离体心脏,也能增加冠脉流量和提高心肌耗氧量。对菊花水提醇沉制剂以乙酸乙酯,氯仿提取分为不同部分,各部分对增加冠脉流量等均有作用。但均不及原制剂作用强度,说明菊花含有多种心脏活性成分,体现对心脏的协同作用。在对菊花酚性成分研究中发现,杭白菊酚性部分可以增加豚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提高小鼠对减压缺氧的耐受能力,总之菊花制剂能扩张冠脉,从而减轻心肌缺血状态,虽有使心收缩力加强与耗氧量增加的作用,但似仍以扩张冠脉占优势。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菊花水煎剂或水浸剂,体外试验对多种致病菌,以及流感病毒PR8和钩端螺旋体均有一定抑制作用,MIC约为1:10~1:80。小鼠体内抑菌试验表明,新鲜全草(地上部分)加水蒸馏所得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等抑菌作用较强,对绿脓杆菌作用甚弱,对肺炎双球菌无效。
其它作用:大鼠口服菊花水煎剂3周后,抑制其肝微粒体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活力,并能激活肝微粒体胆固醇7a-羟化酶。菊花与牛膝,熟地,山药合用可延长家蚕龄期,影响小鼠血液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脂质的含量。菊花散剂给兔灌胃,有缩短凝血时间的效果,焙成炭药的散剂作用较生药有所增强。菊花制剂还能抑制皮内注射组胺所致的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其10毫克的效力和芦丁2.5毫克相当。
粉末特征:黄棕色,气清香。花粉粒黄色,类圆形,直径22~38μm,有3孔沟,表面有刺,刺长3.4~7μm,每裂片4~5刺。花冠表皮细胞表面以垂周壁波状弯曲,表面有微细致密的角质纹理。苞片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表面有稍粗的角质纹理。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6个。花柱及柱头碎片的边缘细胞呈绒毛状突起。T形毛少见,大多碎断,顶端细胞长大,基部2~5细胞。腺毛少见。头部鞋底形,4,6或8人细胞,两两相对排列,长径32~127μm,短径22~74μm,外被角质层。此外,有药隔顶端附属物及基部细胞,花粉囊内壁细胞,分泌道,纤维,子房表皮细胞等。
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
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肿。主治外感风或风温初起;发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疔疮肿毒。
内服:煎汤,10~15克;或入丸,散;或泡茶。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凡阳虚或头痛而恶寒者均忌用。《本草汇言》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