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果的功效与作用
摘要:
榕树果
拼音名:Rong Shu Guo
中药榕树果为桑科植物榕树的果实。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榕树,常绿大乔木,高15~25米,胸径50~70厘米。全株有乳汁。老枝上有气牛根(榕须),下垂,深褐色。单叶互生;叶柄长7~12毫米;托 叶披针形,长约8毫米;叶片草质而稍带肉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 或倒卵形,长3.5一8scm,宽3~4厘米,先端钝尖,基部楔形,上面 深绿色,光亮,下面浅绿色,全线或浅波状;基出脉3条,侧脉纤细,3~10对。隐头花序(榕果)单生或成对腋生或着 生于已落枝叶腋,扁球形,直径5~10毫米,成熟时黄色或微红 色,基部苞片阔卵形,宿存,无总花梗;雄花,瘿花和雌花生于同 一花序托内,花间有少数刚毛,雄花散生内壁,花被片3,近匙 形,雄蕊1,花药与花丝等长;瘦花无梗或具短梗,花被片3,广匙 形,花柱侧生,短;雌花无梗或具短梗,花被片与瘿花相似,但较 小,花柱侧生,短于子房,柱头棒形。瘦果小,卵形。花,果期44~11月。
性味与归经
微甘;性平。
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主治疮疖;臁疮。
使用方法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摘录于
《中华本草》